24便民百科号

教皇(你见过梵蒂冈的教皇吗?)

温承德 白石小院

梵蒂冈的教皇

梵蒂冈是意大利境内的独立主权国家,也是罗马城里的城中之国,是教皇的所在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梵蒂冈

梵蒂冈地处罗马城西北角,占地面积0.44平方公里,由教皇行宫、博物馆、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花园以及办公楼等组成。此外,梵蒂冈在罗马以及意大利境内外还拥有46万公顷的特殊不动产。梵蒂冈在罗马南面25公里处有一座建于1605年的名为冈铎尔弗城堡的教皇夏宫。

冈铎尔弗城堡的教皇夏宫

在这个宗教王国中,有着一个庞大的宗教官僚机构。人口只有605人(2017年)。目前,梵蒂冈与世界上174个国家有外交关系,共有180个外国的使团驻梵蒂冈(2014年),但都设在罗马城内。

梵蒂冈有自己的银行、电话系统、邮政系统、广播电视台、报纸和出版机构。梵蒂冈广播电台建于1931年,首次试播由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在场指导。战后,梵蒂冈在罗马城北制高点马里奥上丘购地400公顷建立新电台,使用33种语言对外广播。梵蒂冈印刷厂能将教会的文件译成94种文字发行。梵蒂冈喉舌《罗马观察家报》创办于1861年,从1930年起一直在梵蒂冈印刷。梵蒂冈发行有自己的邮票,印制优美,是集邮者收藏之宝。它的货币在意大利印制,也在意大利流通。意大利货币也可在梵蒂冈使用。

梵蒂冈国土图示

教皇是梵蒂冈的最高元首,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和外交为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通过教皇委员会行使立法、行政权,通过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梵蒂冈国务秘书处,也是教皇秘书处,受理教皇委托的一切事务,并负责同主教、教廷代表、外国政府及其大使进行日常联系。它的领导人是国务卿。梵蒂冈的外交部长称为宗教公共事务委员会秘书,是国务卿的首要合作者。他负责教皇与外界的联系,并同国务卿一起对外交人员的任命和其他人选的推荐等涉外事务向教皇提出建议。

梵蒂冈内的教皇专用火车站

教皇对整个教会行使神授的最高权力,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同时有权对教义和伦理问题发布诏书,创立教区,任命主教,管理传教事务,组织初审法庭和上诉法院。

教皇(拉丁文:Papa),这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父亲”,初为对神职人员的尊敬称呼,十一世纪后成为对罗马主教的专称,以后又成为对教廷最高首脑的专称。

按罗马教廷的说法,从圣彼得为第1任教皇到20013年3月当选的教皇方济各一世共有266任教皇。

佩鲁济诺的《耶稣将钥匙交给彼得》(1481-1482 )

教皇为终身制,除因异端罪外不得被罢免,可辞职。

历史上罗马教皇绝大多数是意大利人,但历史上也曾有过为数很少的非意大利人当选为教皇。1978年10月当选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是波兰人,前一任教皇本笃十六世(第265位教皇)为德国人,现任教皇方济各一世是阿根廷人(实际上是意大利人)。

现任的第226任教皇方济各一世

教皇一旦过世,将启动的程序是确认教皇逝世,并准备选出继承人,以防范天主教会分裂。在此情况下,担任教廷内务管理处主管的主教将教皇逝世的消息通知担任宫禁事务官的枢机主教,再由他确认教皇已逝世的消息,并通知罗马的主教,再由罗马的主教向罗马市民发布教皇逝世的消息。与此同时,担任教皇礼仪处主管的大主教将教皇的死讯通知担任枢机院院长的枢机主教,再由枢机院院长通告其它枢机主教、各国驻教廷使节以及各国元首。


梵蒂冈的教皇卫队(又名:瑞士卫队)

教皇逝世后到新教皇选出前的时间里,教廷官员们将丧失一切权力,此时代行教会领导职权者是枢机团团长和御前大臣(即财政大臣)。他们两人共同处理日常事务,安排教皇的丧葬事宜,并召集选举新教皇的会议。

教皇葬礼程序也十分复杂,首先是那些与梵蒂冈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政要和各国王室的代表和全世界信众数天来瞻仰已逝教皇的遗容及参加葬礼。数百万人的突然到来使得罗马这座本来就游客涌涌的永恒之城更无立足之地。

教皇的葬礼是告别已逝教皇的高潮,其典礼一般在圣彼得广场举行,礼仪长达3小时左右。各国政要和王室成员以及几十万人挤满了圣彼得大广场。弥撒之前,教皇遗体身着祭衣、戴教皇冠安放在柏木制棺木中。在将教皇遗体移放棺木之前,教皇的礼仪官和他的私人秘书将在教皇脸上盖一块丝织白面巾。另外,教皇棺木中将放入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着教皇的纪念银牌和铜牌。在封闭口袋前,念一段拉丁文写的教皇简短生平。这张生平将放在一个铅筒中,封口后随着教皇一同埋葬。教皇的棺木将放在祭坛中央,棺木上放一本打开的《福音》,意思是随风来翻开书页。

约翰-保罗二世的葬礼(2005年4月8日)

教皇的葬礼弥撒由枢机团团长枢机主教主持,并有东方礼教会的宗主教共祭,他们都穿代表哀悼教皇的红色祭衣。礼仪中除拉丁文外,还使用其它6种语言。弥撒后,教皇棺木随即移入安葬地点。教皇安葬后,教廷将展开为期9天的追悼日,期间将再次举行特别弥撒。教廷依据延续了数个世纪的传统,由教廷主管财政的红衣主教将已故教皇的权位象征“渔人戒指”以及印玺销毁。渔人戒指用黄金打造,上面雕有渔人出身的第一任教皇圣彼得撒网捕鱼的图案,戒指上镌刻教皇的拉丁文称号,教皇常于签署文件时佩戴。销毁“渔人戒指”为死去教皇的任期正式划上句号,这同时也是教廷激活新任教皇选举程序的一项重要前置步骤。

约翰-保罗二世的葬礼(2005年4月8日)

为避免当选的教皇年龄过大和选举旷日持久,教廷也曾进行过选举教皇的改革。教皇保罗六世在位时(1963年~1978年)曾对选举进行改革:在选举新教皇时,“年过80岁的红衣主教没有被选举权”。教皇约翰保罗二世1996年在《使徒宪典》中对相关教皇选举规定作出了最近一次的修改。这部宪典最重要的更动之一是,如果经过枢机主教30次投票仍未有任何获得2/3加一票的支持而当选,则可依据过半的绝对多数票来决定新任教皇人选。

在教会的历史上,一般从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中选出的教皇大都是年迈之人。在历史上,新教皇即位不久便去世的事屡有发生:约翰-保罗一世年65岁当选教皇(1978年8月),但在位仅34天。在他之前的262位教皇中,在位时间比他更短的至少有6人。公元752年的斯特法诺二世被选为教皇后仅3天便去世。公元896年去世的博尼法乔六世在位15天。公元897年去世的教皇特奥多罗二世在位20天。1555年去世的马尔切洛二世和公元1590年去世的乌尔巴诺七世在位都是13天。公元1605年去世的教皇利奥十一世在位17天。在位时间最长的几位教皇是:圣彼得在位35年(公元32年~67年),庇护九世在位时间32年(1846年~1878年)和约翰-保罗二世在位27年(1978年~2005年)。

教皇去世后,选举教皇成为教廷的一件大事。选举必须严格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方式进行。教皇无权指定继位人。选举必须在教皇过世后两周后方能进行,以使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有足够时间(15天内)赶到梵蒂冈,参加已故教皇的葬礼和选举新教皇。

新教皇的选举分成以下几个程序:

第1程序:选举当天,他们先到圣彼得大教堂做集体弥撒,集中列队步行由青铜门进入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即梵蒂冈博物馆内有米开朗杰罗的《末日的审判》著名壁画的小堂。他们进入西斯廷小堂后,小堂立即被封闭,与外界完全隔绝,大门里面上闩,外面挂锁,由卫士严密看守,饮食由小窗口递入。枢机主教们不得使用任何照相机、录音机等纪录投票现场的用品用具。选举教皇的会议叫做“Conclave”即秘密会议,这一字源自拉丁文“cum clave”(意为用钥匙上了锁),表示枢机主教们要被隔离于俗世之外。

第2程序:选举采用不提候选人名单的互选方式,得票超过2/3加一票者当选。由预先选出的3名枢机主教计票。选举的时候,投票箱就放在大型壁画《末日的审判》前的一张台子上。第一天上下午投票两次,若无结果,第二天继续投票,如果还选不出,枢机主教们只能住在西斯廷小堂的侧廊相互隔离的房间里,休息一天。第四天继续选举,直到选出。这时每天都将举行4次投票,早上和下午各投两次,而选举达成共识的速度缓慢。投票时不能交头接耳,但可以伪装笔迹。投票当场统计,获得2/3加一票的多数才可当选。选票填写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高高举起,按地位高低走向投票箱。每次计票完毕,无论有无选举结果,选票都要放进西斯廷小堂中的一个专用炉子里烧毁,以免后人查阅。西斯廷小堂里面每投票一次,烟囱便冒一次烟。如果烟囱冒出的是袅袅白烟,说明新教皇已选出,广场的人群便欢呼雀跃:“我们又有了一位新教皇。”如果无人当选,选票也要放进那个炉子烧毁,但要加化学药剂,这时冒出的是黑烟,就意味着选举尚无结果,投票需要继续进行。历次投票的情况绝对保密,如某一枢机主教向外泄露,将被开除教籍。

第3程序:新教皇一旦选出,当选人将接受询问,是否同意出任教皇,同时征询希望使用的宗号。如荣休的前任教皇(德国籍的红衣主教约瑟夫•拉青格)当选为教皇(2005年4月19日当选),宗号为本笃十六世(BenedettoXVI)。一旦完成此程序,那么此人将成为天主教徒心目中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

第4程序:(在祭衣室内)新当选的教皇着教皇服后首先接受所有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的朝拜。

第5程序:与此同时,西斯廷小堂的屋顶烟囱中冒出袅袅白烟,说明新教皇已选出。

第6程序:随后担任枢机团团长的枢机主教将步上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宣布“我们有教皇了”。

第7程序:接着新任教皇在45分钟内现身于大教堂中央的阳台上,为信徒们赐福。

第8程序:举行新任教皇的就职典礼。典礼一开始就充满了神圣的气氛,新教皇率众枢机主教一起进入圣彼得大教堂的地下墓区,到第一任教皇圣彼得墓穴前致敬。然后来到圣彼得大广场上举行典礼。这一场融合数世纪传统和一些新内容的典礼,将在新教皇接受代表教皇权力的白色羊毛披肩及金质渔人戒指时进入最高潮。渔人戒指饰以圣彼得从渔船上撒网的图画,附有教皇弥封信件所用的印玺,而羊毛披肩通常很长(2.6米)与主教的短披肩有区分,羊毛披肩上用红色丝线绣有5个红色十字架,也与主教服上绣的6个黑色十字架不同。红线代表为了羊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牧羊人的伤﹔一个别针贯穿披肩上的3个十字架,象征耶稣的指甲被钉入十字架内﹔披肩边缘绣以黑丝线,就像羊的脚一样。随后,象征12名使徒的代表宣读誓言。弥撒进行到最后时,新教皇乘车绕行广场向信众致意。然后新教皇移入圣彼得大教堂内接受各国政要、王室成员以及各国驻梵蒂冈使团代表和各界名士的朝贺。就职典礼弥撒后,新教皇将拜谒罗马其它三座大教堂(城外的圣保罗大教堂、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和圣母玛丽娅大教堂)。至上世纪60年代后,新教皇就职典礼与过去的典礼有些改革。

2013年2月11日,第265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公开宣布自己因为年老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继续负荷作为教宗的职务重担。因此在当年的2月28日正式退位。职称改为名荣休教皇(PapaEmeritus),冠有“荣休罗马主教”和“前任圣座本笃十六世”两个头衔。他将继续穿着教宗白长袍,但不会配饰披肩和渔人之鞋。身为教宗权柄象征之一的渔人权戒也正式销毁。

现任的教皇方济各一世(左)和荣休的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右)

梵蒂冈便启动新教皇的选举。当年(2013年)全世界共有共有209名枢机主教,其中有92名已超80岁(失去了选举权,但仍有被选举权)。209名枢机主教中有2名是教皇保罗六世册封的(已失去选举权),123名是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册封的(其中73名已失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84名是由教皇本笃十六世册封的(其中17名已失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选举权有117名,其中50岁到59岁的有5名,60岁到69岁的有38名,70岁到79岁的有74名,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出生印度的巴塞利奥斯·克利米斯·托通克尔枢机(Baselios Thottunkal,1959年6月15日)。当年还有1位是中国枢机主教汤汉(当年74岁,由教皇保罗六世册封为枢机)参加选举。实际参加选举的有115人,117名中有两位因健康和个人作风问题未参与选举。

现任教皇方济各一世(Papa Francesco,本名:Jorge Mario Bergoglio,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是2013年3月13日当选的。

他的当选是千百年来教皇选举的历史中快速的,仅用了两天投了五轮票就选举出来。

他是德高望重的人。据有消息披露,在2005年选举第265任教皇的选举中,他的得票就是第二位。

他出生在阿根廷,实际上是意大利人。他的父辈移居到阿根廷去的,是阿根廷的枢机主教。他当选为教皇,成为首位出身于美洲、西半球、南半球的教皇,是耶稣会的第一位教皇,也是继额我略三世之后1200年以来首位非欧洲国家出生的教皇。

他出生在阿根廷,实际上是意大利人。他的父辈移居到阿根廷去的。他当选为教皇,成为首位出身于美洲、西半球、南半球的教皇,是耶稣会的第一位教皇,也是继额我略三世之后1200年以来首位非欧洲出生的教皇。

他始终有一个梦,梦想去中国。从2013年3月 13日当选为第266任梵蒂冈教皇的五年多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改善与北京的关系,不断地向北京伸出橄榄枝,实现他的“中国梦”。


有的时候,我喜欢在星期三或星期天来到圣彼得广场聆听教皇方济各一世的讲演。他无论是讲演还是诵经,语速缓慢柔和,语气很亲切。他在梵蒂冈或其它天主教国家里,在他的信徒的面前是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倘若你在北京的胡同里碰到他,那就是一位身材高挑的慈祥的老大爷。

笔者认为,教皇方济各一世是一位很有远见和魄力的教皇,特别是在中梵关系史会留下光辉的一页。

教皇的办公地点在圣彼得大广场一侧的楼内,最顶层是他的书房、办公室、卧室、小教堂和餐厅,其中办公室的一个窗口对着大广场,星期日中午即在这里向广场的信徒祝福。旁边是秘书、司机、厨师的房间。这一层的屋顶有藤架、人造喷泉和各色花木,是教皇散步的空中花园。花园上面做了一个假屋顶作掩护,任何人无法窥探。教皇除去出访外主要就在这一范围内活动。他所在的这一层还有国务院和教会公共事务部这两个关键机构的办公室。下面一层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厅室和召开枢机全体会议的地方。再下面一层通西斯廷小堂,这一层多为办公室。最下面是几个院子,平时很少有外人能够进入。

教皇还要主持封圣活动,向教友和俗人授勋。封圣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活动,一个人即使被教会公认为有杰出的行动和贡献,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一般为死后50年以上)才能被封圣,即经过教皇批准并主持盛大的封圣礼后在名字前加上那个“圣”字。当然,这些人的事迹都是下面收集整理的,最后才交给教皇“审批”。这里面难免就有“私货”。比如,主持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审判并烧死文艺复兴运动重要哲学家布鲁诺的那名主教也被封圣。2000年10月1日册封大批在中国犯下大量罪行的宗教和世俗人员的事件也是一个典型。

教皇颁授的勋章有黄金荣誉勋章、庇护勋章、圣大格雷戈利勋章和圣西尔维斯特里勋章,前一种只授给国家元首(但莫扎特也得过这一勋章),后3种又分为很多等级,授予为教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另外,教皇还颁授赞助教会的人以十字架奖章和教皇十字架奖章。

大部分内容摘自

《永恒之城——罗马和梵蒂冈》

(温承德刘儒庭著)

(32开,381页)

(CINAVICINA S.R.L. 2006年9月第1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