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是中国传统中药的一种,是一种从自然界中采集到天然矿石,在中国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比较常见,这种中药才是一种红色的块状物或者粉末状物质。
赭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为赭色矿石,故名赭石。又以山西为主产地,属古代之代郡,故后人多名代赭石。其呈赭褐色,表面有乳头状突起而俗称钉头赭石。此外,还有须丸,土朱,血师,代赭,紫朱,红石头,赤赭石等名称,但均不甚常用。
中医
中药代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主产于山西、河北等地。采挖后,除去杂石。本品气微、味淡。以色棕红、断面呈层叠状、有钉头者为佳。砸碎,生用,或煅后醋淬、研成粗粉用。
本品性味苦,寒。归肝、心、肺、胃经。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功效。
注意:1)本品味苦性寒质重坠,寒证及脾胃虚弱者慎服。《得配本草》云“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故气虚津亏者亦当忌用。2)孕妇慎服。3)本品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本草经解要》
代赭石。气寒,味苦,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肠中毒邪气,女子赤沃 漏下。火煅醋淬。
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天地者阴阳之体,水火者阴阳之用也。肾为坎水,代赭气寒益肾,则肾水中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味苦益心,则心火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邪气,精魅恶鬼,贼风毒邪,不能相干,即或有邪,亦必祛逐也。寒可清热,苦可泄邪,所以又主蛊毒及腹中邪毒也。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也。
制方:
代赭石同旋覆花、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名旋覆代赭汤,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
细研,真金汤下,治小儿惊症。
《本草桑雅半偈》
代赭石。气味苦寒,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核曰】出代郡及姑幕。《北山经》云:少阳之山,中多美赭。《西山经》云:石脆之山,灌水出焉,中有流赭。《管子》云:其山有赭,其下有铁。处处山中亦有之,西北者为良也。生山峡中者,赤红青色而有泽,上纹如浮沤,俗呼丁头赭。修事:细研,以腊水重重飞过,水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澄净去水,再以茗汁煮一伏时,取出,研万余匝,用铁铛烧赤,下白蜡一两,待化,投新汲水冲之,再煮一二十沸,取出,晒干用。
先人云:去浮赤,夺其先声;烹白蜡,培其根本。肝与血,大获保任矣。
【参曰】《灵枢》称卫气为帅气,隐居称大赭为血师,则大赭当为营气之司命矣。《经》云:命曰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乎此。先人云:鬼疰三证,大为生气之害,然必伏匿阴血中,乃肆毒恶。赭色丹青,承宣君相火,为血师保任,仍令就规矩,会尺寸,以合五十营,奉身生气如尝,营血安堵如故矣。
现代药理
中药代赭石主要含三氧化二铁(F2O3)。并含镉、钴、铬、铜、锰、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中药代赭石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炎、止血作用。所含铁质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内服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面,并可兴奋肠管,使肠蠕动亢进。
磁石与代代赭石
磁石与代赭石均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均能平肝潜阳、降逆平喘,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然磁石主入肾经,偏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惊安神。代赭石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
版本:v1.0
时间:202302